叶嘉莹是在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、弟子最多的华裔女学者,但回国教书才是她的心愿。
3月25日,在凤凰卫视发起的“2015-2016影响世界华人盛典”上,叶嘉莹获得终身成就奖。她在颁奖礼上说,自己是个没有远大志向的人,引用《论语》所说,是“谋道不谋食”,只是尽力在做,没有想过会有什么成就。
叶嘉莹出身于书香世家,在诗词上深受父辈熏陶,在辅仁大学读书时跟从老师顾随学习古典诗词。她喜欢王国维的词,也对其“清者”之持守充满景仰。王国维说“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”,正是叶嘉莹的写照。
她17岁时,母亲病重过世,父亲杳无音信,她带着两个弟弟跟伯父伯母生活;25岁,丈夫因“思想问题”被拘捕,她带着未满周岁的大女儿挣扎求生;52岁,她接到噩耗,新婚不久的大女儿与女婿遇车祸双双去世。
虽然命途多舛,但她总能在古典诗词中找到力量,挺过苦难。叶嘉莹婚后跟随丈夫从北平到了台湾,由于丈夫没有工作,她必须负担起一家人的生活。
在台湾执教20年后,叶嘉莹于1969年定居加拿大,继续用英语教授诗词,为此常常查生词到凌晨两点。叶嘉莹会先将诗词的作者信息和创作背景讲给异国的学生,然后再代入情感细细分析,课程很受欢迎。叶嘉莹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执教了20年,美国哈佛大学、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等地也留下她的足迹。
她讲诗词喜欢“跑野马”,肆意发挥,注重分享心灵的感受,英文讲课束缚住了这种自由。改革开放以后,叶嘉莹提出了回国教书的申请,次年回归,上课时学生爆满。学生们常听到不愿下课,她将当时的情景写成了一句“白昼谈诗夜讲词,诸生与我共成痴”。现在的南开大学里,有一所迦陵学舍,名字取自她的号“迦陵”。
从55岁回国教书,至今已有37年,对诗词教学和研究的热情之火一直存在于叶嘉莹心中,她将自己的数十箱研究资料带回国内,单是讲课录音就有两千多个小时。
她创办了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,做了数百场古典诗词专题讲演,并且笔耕不辍,诗词相关著作有近20本。
独特的治学背景,使得叶嘉莹开始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诗词。结合阐释学、接受美学、解析符号等理论,她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古典诗词,将词分成了歌词之词、诗化之词、赋化之词三类,对不同性质的词做出分辨。
对诗词讲究,其他事情她却愿意将就,靠三明治水果就能度过一天,剩饭剩菜一热也能下口。
至今叶嘉莹还是坚持独立生活,自己能做的事情绝不假手于人。在教学时,她会因为对诗词的尊重,站着讲课,一讲就是两个小时。
叶嘉莹对儿童的诗词教育非常上心,她编印了《给孩子的古诗词》、《与古诗交朋友》等幼学古诗读本,亲自读诵和吟唱了其中的一部分诗,录为音带,并多次到电视台教孩子们吟诵诗歌,希望能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。
叶嘉莹说过,古典诗词里蕴含的,是我国文化的精华,她要把诗词的好处讲出来,传达给更多人。
她的人生历经磨难,四处漂泊,多数时候跟随命运安排,唯有诗词是不变的选择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