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不是该项目第一次获奖。早在2013年,王贻芳就因此获得过美国物理学会潘诺夫斯基实验粒子物理学奖。该奖项面向全球实验粒子物理领域的科学家,每年评选、颁奖一次,以表彰和鼓励获奖者在实验粒子物理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,这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项。
由俄罗斯富翁Yuri Milner领衔资助的“科学突破奖”(BREAKTHROUGH PRIZES)11月9日揭晓2016年获奖名单,在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方面共有5个团队获奖,将均分300万美元奖金。其中由王贻芳领导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,第一次将中国人的名字刻在了这份获奖名单上。
中微子对于很多人来说是相当陌生的,它个头小,不带电,可自由穿过地球,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作用,号称宇宙间的“隐身人”,它以近似光速悄无声息穿行于地球,被科学界称为“幽灵粒子”。科学家观测它颇费周折,从预言它的存在到发现它,就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。意大利OPERA实验发言人说,“王贻芳团队的发现是中微子物理的里程碑。”更有科学家指出,它对最终揭开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谜有重大意义。王贻芳也因为这项发现,被称为“幽灵粒子”捕捉者。
师承丁肇中的王贻芳早在1984年就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深造,又在1992年获得佛罗伦萨大学博士学位,先后工作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、斯坦福大学。2001年,作为中国科学院“百人计划”入选者回国工作;2004年入列“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”国家级人选;2013年入选中组部“万人计划”杰出人才。
王贻芳有两张“重量级”的成绩单:他领导完成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的设计、研制、运行和物理研究,发现了一系列新粒子和新现象,在轻强子谱和粲物理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。他开创了我国中微子实验研究,提出了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方案并率领团队完成了实验的设计、研制、运行和物理研究,发现了中微子第三种振荡模式。这一成果入选美国《科学》杂志2012年全球十大科学突破。
2003年,王贻芳团队就提出设想,利用大亚湾核反应堆群产生的大量中微子寻找其第三种振荡,并提出了实验和探测器设计的总体方案。最初这个实验被定位成国际合作项目,挂上了国际的名头,实验主动权成了问题。王贻芳拉入一批国内和美国华裔科学家,经过集体智慧博弈,掌握了主动权。
2006年,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项目正式启动,不到一年,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室建设启动。2011年底,大亚湾的探测器准备就绪,仅过了55天,王贻芳和团队就测得新的中微子震荡模式,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成员、美国杰佛逊国家实验室副主任罗伯特?麦克欧文说:“这是中国本土迄今为止最重要的物理学成果。”
“每个人都活在有边界条件的环境里。做事,要分析可能性和合理性。我刚回国时想做中微子,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条件不成熟。但这并不意味着梦想搁浅。当机会出现、条件具备、队伍成长后,还是可以做。”王贻芳总结自己的科研成果,“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科研项目,都希望在自己的科研道路上留下一个印记,至于这个印记有多大,无法预设,只要百分百的努力就可以了。”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