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EC会议将于11月在北京召开,消息说,会议期间将实行奥运模式减少排放。
2008年北京奥运,蓝天如洗,空气质量创下10年最好水平。北京市采取的措施有机动车出行管治、停止工地作业、重点污染企业停产、燃煤设施污染减排、禁止露天喷漆、加强油库油气回收等,还有极端不利气象下污染控制预案。
当时的说法,大部分措施将是长效的,奥运之后要继续实施。不说全部,因为有些措施无法一直实施,例如机动车加强出行管治。
但大部分措施是否确实长效化,也不可知,从空气质量上来说,是越来越差了。现在既然重提“奥运模式”,应该是奥运期间的减排措施大多没有长效施行。
APEC会议重启空气质量控制的奥运模式,会议之后呢?自然也要换回日常模式。从何时开始启动奥运模式才能保证会议时空气优良,甚至现在重启奥运模式还能不能保证空气优良,还不好说。但为会议顺利进行,各方面至少是尽了心。
客人来了要有好招待,现在连空气也要算在好招待之列,这确实是新问题。自己过日子,就没这么讲究了,大家要继续以空气污浊为“家常便饭”?!鞍略四J健庇搿叭粘DJ健?,或者说“待客模式”和“生活模式”,两种制式,要调来调去,显示了待客的热诚,但多少也有些克扣自己。
这样做,正效应有二,一是显示我们的热情好客,二是让大家看到空气质量有治;负效应也有二,一是让人明白自己不像客人那样配得上呼吸好空气,二是好空气的代价令人望而却步,从而益加难以树立享用到好空气的信心。客走主人安,待客模式终止,大家就要结束搭便车呼吸好空气的日子。
不过,有便车可搭,也还算是北京人的幸运,因为不时会有这样那样的重要待客活动,总可以沾点空气特供的余光。
这也是有两面性的事情,一面是和贵宾比,可能难以气顺,但另一面是转头面对其他地方的人,又可以有“皇城根下”的满足。
“奥运模式”不止于北京要进行空气的管制,还需要周边地区的协作。为保障北京空气质量,“奥运模式”是“会同天津、河北、山西、内蒙古、山东等省区市及有关部门”,共同制定措施,密切联合执法。
有什么不好呢?北京要新鲜的空气,周边去保障,相跟着空气都好了。它们跟北京有共同的责任,但利益上是否也是共同体?这些地方当然也有环境问题,而且同样是严重的,但又跟北京发展水平不一样,发展阶段不一样,城市性质、密度和产业状况也不一样,但在“奥运模式”上是基本一样的。
我们是否需要良好的空气呢?如果需要,为何只在招待贵客时才启动“奥运模式”;如果不需要,启动“奥运模式”是在治理空气,还是对城乡正常运行状态造成了干扰?我们是需要几天好空气待客,还是需要好空气生活,如果我们正常的空气不适合贵宾呼吸,应该也同样不适合所有人呼吸。但为什么只在贵宾到来时,才把保障好空气变成行动?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