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亚夜网论坛登录入口,一品小红楼论坛,爱上海,龙凤论坛,栖凤阁论坛(全国信息)武汉

【图片故事】皖南有个欧元村

稿源:南方人物周刊 | 作者: 图、文/吴芳 日期: 2018-01-03

槐塘,是皖南一个极其普通的村庄,却名声在外。在这里,村民挣的都是欧元,他们精通欧洲货币兑换,他们会说欧洲国家的语言,他们的很多孩子出生在欧洲。槐塘2000人口中,近千人曾闯荡西欧务工经商,村内约80%以上的农户家有亲人在海外。槐塘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“欧元村”

王震的别墅就在邱海燕家的背后,别墅大门是价值好几万的遥控电动门,因为王震常年在国外,房子交给婶婶照看

(点击图片查看图集)

正值春花烂漫时节,皖南的槐塘村却显得异常的安静。空空的楼房,紧闭的大门,空旷的道路上少有行人。

下午1点,在丈夫王家林带着泥瓦匠出去盖新房之后,48岁的邱海燕收拾好碗筷独自坐在堂屋里发呆,她拿出自己的手机,翻看微信里小儿子从西班牙发给她的照片,了解孩子的近况,看看他胖了还是瘦了,“27岁了,也该成家了。”邱海燕常常和丈夫念叨,偶尔还会悄悄流泪。

邱海燕有两个孩子。大儿子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一家证券公司上班,除了没有成家外,基本可以让她放心。小儿子从16岁离家到西班牙,一去就是12年,最让她牵挂。

“村子里在欧洲打工的人很多,家里也有几个亲戚在那里。”邱海燕说,“孩子16岁时,他的堂哥王震从欧洲回来了,希望将弟弟带到西班牙读书。走的前一天,孩子要到学校看看,我将他送到学校门口,转身离开的时候,我泪如雨下。孩子到西班牙后非常想家,让我买个摄像机将村子和他读书的学校拍下来寄给他。我那天拍了整整一天。”

“孩子毕业了,就留在了西班牙工作。”邱海燕说,现在孩子有两个汽车装饰店,赚不赚钱她不清楚,也没有过问,只要安全,对她就是最大的安慰。邱海燕的侄儿王震在西班牙做得不错,他家新盖的房子就在邱海燕家房后,全西式别墅,仅框架就花了一百多万,院子里还有游泳池和车库,院子大门全部是电动的,车子买了两部,在屯溪还有自己的房子。

王飞家客厅里的一个相框上放着孩子们在国外的照片。孩子们在国外,老人们留守国内,这是槐塘村最普遍的现象

槐塘人的“出国潮”

孩子在欧洲,邱海燕却一次都没有去过。她除了会本地方言外,还和很多槐塘人一样会温州方言。槐塘和临近的棠樾村很大的区别就是,这是一个移民村。

上世纪50年代末,温州瑞安县发生大饥荒,一部分人逃荒至此,在当时的棠樾村、槐塘村和黎明村一带定居下来,尤以槐塘村居多。 

提起槐塘村的“出国潮”,不得不提郑朝荣和胡克毓这两个名字。郑朝荣是村里最早出国的,他的爷爷二战时去意大利做劳工,战争结束后就留在了欧洲。1971年,爷爷去世后,郑朝荣就出国去“继承遗产”。后来传回的消息,郑朝荣在意大利坐拥惊人财富,“整整一座葡萄山都是他家的”。

另一个传奇人物胡克毓的经历更具有可复制性。胡克毓文化程度不高,1978年的某一天,他看到了一条南斯拉夫总统访华的新闻,就稀里糊涂去南斯拉夫大使馆办了签证,落地南斯拉夫后又到了荷兰。他通过开中餐馆白手起家,成了当地第一位自个儿跑去欧洲打工并发家致富的村民,随后胡家没几年就盖了几栋别墅。 

于是后来很多人开始效仿,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,村民如潮水一般前往荷兰、意大利、法国、德国、西班牙闯荡。在很多村民看来,在国内做生意要靠头脑、攀关系、看运气,在国外只要勤奋就可以了,于是去闯荡欧洲的人越来越多。“现在自己的孩子应该是第三代了。”邱海燕说。

胡勇亚钱包里揣着很多欧元。虽然习惯了欧元的生活,但回到村子里还是很亲切

 

四十多个儿孙在欧洲

从外面看,这是一栋典型的徽州风格的小楼,里面的装修也极其考究。偌大的房子里,61岁的邱金妹哄着怀里只有13个月大的小孙子王孔瑞,老伴王永玉则出去找村民打麻将去了。老两口刚刚从西班牙回来不久,近几年,他们每年有6个月在西班牙,6个月在黄山。

邱金妹和丈夫是村子里较早去欧洲闯荡的村民之一。邱金妹说,解放前,她的父辈在浙江瑞安的时候,就去意大利做小买卖,解放后回来就没有再出去过。1988年她的丈夫王永玉前往欧洲,最先是荷兰,一年后去了西班牙,开中国餐馆。第二年邱金妹带着孩子到西班牙和丈夫汇合,一干就是三十多年。“现在生意都交给孩子们打理,我和老伴退下来了。”邱金妹说,“想去就去,两头跑跑。”

在老两口看来,国外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和生活习惯。“在家里更自由,白天打打麻将,晚上可以去村中间的广场跳跳舞。”

透过一栋徽式小楼硕大的不锈钢门,罗银柳老人独自坐在阳光下,用手指着书上的文字,大声诵读着圣经,方言夹杂着年迈,口齿有点不清,这是老人一天最大的精神寄托。92岁的罗银柳一辈子没有走出大山,但她的孩子们却远在欧洲。

老人有多少孩子在欧洲闯荡,连她自己都数不清楚,儿子儿媳、孙子孙媳、女儿女婿,外孙外孙女,四十多人分别在法国、意大利、西班牙和德国。楼房都是孩子们盖的,很宽敞,也很漂亮,如今只剩下她和一个保姆住在里面。唯一能够安慰老人的是,每年总会有人从欧洲回到家中来探望她。除此之外,她只能戴着眼镜,从房子里的相框中寻找孩子们的身影。

槐塘小学是当地华侨捐建的,当时是歙县最好的乡镇小学之一,最多的时候有300人,现在只有20名学生和1名老师。58岁的陈永池成了槐塘小学唯一的老师。他在槐塘教书三十多年,学生越来越少

别样的留守儿童

说起孩子们,罗银柳老人除了孤寂外,还是蛮自豪的。村子中央的槐塘小学就是自己孩子捐钱建造的,那时的槐塘小学,在歙县的乡镇中都是最好的学校之一。

和过去相比,现在的槐塘小学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喧嚣,甚至有些冷清,院子里也被村民开垦成菜园。58岁的陈永池,成了槐塘小学唯一的教师。

“最多的时候有三百多学生,十几个老师。”陈永池说,现在连学前班一起,只有20人。“孩子越来越少,一方面一些孩子跟随父母在国外读书,另一方面一些孩子到镇里或者城里读书,剩下的这些孩子,都是条件相对不是很好,或者没有大人接送的。”

在槐塘村小学的20名孩子中,有9个孩子的父母在欧洲。7岁的朱茜茜的妈妈是春节回来的,两天后就将去西班牙,而她的爸爸还在西班牙。朱茜茜是在西班牙出生的,之所以在村里读书,一方面因为妈妈没有时间照顾她,另一方面妈妈生了5个孩子,照顾不过来。其实她也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那么远的地方工作,这几天妈妈要走了,她还有些不开心。不过她知道村里很多孩子的爸爸妈妈都在国外,自己也就理解了。

槐塘是普通的皖南山村,虽然其貌不扬,但却成为远近闻名的欧元村

欧元村的未来

槐塘人闯欧洲,给当地带来不少收入,歙县侨办吕红梅表示,每年槐塘人从欧洲赚回的利润折合人民币五千多万元。槐塘村在欧洲资产超百万元的“小老板”已不下百人。随着资本的积累扩张,现在已有少数槐塘老板跳出异国他乡的店铺加工和餐饮服务行业,租用火车和飞机做起了跨国商贸,不少人已定居国外。

但大部分槐塘人尽管在欧洲打拼很多年,却很难融进欧洲人的生活。像邱金妹这样年龄大一些的,至今也只能说几句西班牙语或者意大利语。年轻人虽然语言障碍少一些,但由于文化、生活方式的差异,要融入当地生活并非容易的事情。

因此,“欧元村”的人价值观正在静悄悄地发生着转变,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眼中,中国在发展,中国比欧洲好。西班牙籍华人王永千先生在黄山市中心城区购买近20亩土地,投资近亿元建设“锦江之星”连锁快捷旅店,已投入运营。西班牙华侨黄其民、华人詹云华已投资2亿多元承建新安中学和县看守所项目;西班牙华侨王震,在市体育馆租赁经营唐会酒吧;意大利华侨郑仕意,在歙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了两家工业企业、一个房地产项目和一家贸易公司,投资近2亿元,等等。

随着村里移居海外的人数不断增加,每年有大量的欧元从国外汇入,用于赡家、购置房产等,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,槐塘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。

网友评论

用户名:
你的评论:

   
南方人物周刊 2025 第851期 总第851期
出版时间:2025年11月03日
 
?2004-2022 广东南方数媒工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
粤ICP备13019428号-3
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:4412019000
地址: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中289号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人物周刊杂志社
联系:南方人物周刊新媒体部
克拉玛依市hez964| 饶平县l5d635| 南平市hde371| 安福县5aj574| 中牟县rx3683| 铁力市yeh756| 类乌齐县j3c816| 汉沽区zwz48| 辽宁省ghc842| 潞西市4is850| 涞水县tu4388| 嘉兴市fzz38| 响水县f4t287| 华容县yzt907| 上犹县4zq676| 邮箱kl274| 开原市azb1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