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年前的中分村和普通的村庄没有任何区别
(点击图片查看图集)
再次回到中分村,已经时隔10年。这是皖南一个极其普通的村庄,群山环抱,一条柏油马路穿村而过。小村一百多户人家,三百多人口。
漫步村口,往昔的沙土路已经变成水泥路,以前孩子们放学玩耍的土堆已经被石板铺就的广场替代,几个放学的孩子在健身器材上开心地荡着秋千,两棵硕大的连理树也已经变得更加粗大。
当年的村中小道都已经被石板路取代,楼房也多了起来。时值周末,孩子们在村里跑来跑去,一片热闹景象。
早饭后,一些忙过家务的中老年人聚集在村子中央的小卖部,或站或坐,唠叨最多的除了自己在外务工的孩子,还有村子这一年多的变化。而妇女们说的则是昨天晚上跳广场舞的一些趣事。现在的小店只有白天还有一些村民,晚上人们大多聚集到距离小店几十米远的村中心广场上,那里已经成为最热闹的地方。
徐木水刚刚从地里忙碌回来,在客厅里泡上一杯茶,独自享受。与十年前相比,69岁的徐木水明显老了很多,牙齿也少了好几颗,不过家里的生活也比过去殷实许多。徐木水全家8口人住在一栋上下8间房的小楼里,去年刚刚忙完装修。地砖、新式家具、厨房以及家用电器,全部都是新的。有时候徐木水甚至有不忍心在房子里呆着的感觉,害怕自己弄脏了房间。
中分村户均耕地不足3亩,村民的主要收入就是耕地和一些山林,在早期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无法摆脱一个“穷”字。二十多年前,有人开始外出打工,并盖起了楼房,于是外出的人越来越多,楼房也多起来,村子也成了只有老人和孩子留守的空巢村。徐木水共有两个儿子,都在南京打工,全家生活起初也不是很好,房子都是依靠孩子们打工盖好的,一直没有装修,还欠了一屁股债。那时只有大儿子结婚,并有了小孙女静雅,2005年小儿子结婚,随后就有了小孙子。
“现在的日子终于好起来了。”徐木水很有满足感,全家8口人相处都很好,孩子们结婚后都没有分家,一直都是在一起过,这很难得。
“这几年村子变化太大了。”徐木水说,“村里的广场上有健身器材,还有图书室。”在他看来,自己家生活好了并不算什么,村子的变化也很重要。
“13岁的小静雅在铜陵读书,15岁的徐鑫在镇里读书,17岁的昌杰在县城读书,爬树的那个孩子现在已经外出打工了,还有那对双胞胎,在南京读书……”在村口的理发店里,36岁的理发师童管翠一边给一个老人剪发一边说。“村子里生活条件好了,出门也更方便了,孩子们大多在外面读书了。”十年前童管翠才26岁,就在村子里开了这个理发店,这十年目睹了村子的变化。“那时理发才收两块钱,现在涨到7块了。”童管翠说,“原来的学校因为人少,改成了村部,现在的学校在原来的村部办公楼里,只有三四个学生。”
村子面貌的变化带动了村民观念的变化。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,一些年轻人开始在家门口就业。同时,双休日很多城里人纷纷来到村里休闲,于是一些村民搞起了农家乐,做起生态旅游村庄的文章,一些年轻人也返乡创业。空巢村已经热闹了起来。
2013年,该村被列为农业部“美丽乡村”试点乡村,也许再过一段时间,昔日的空巢村将会变成一个山美水美、吃美住美的乡村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