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狂_人日记》剧照(受访者提供/图)
相关报道详见《困在手机里的少年们,在戏剧里认识自己》
“每个周末来抓马就是‘续命’,这样我才能熬过周一到周五的日子?!碧揭桓鍪嗨甑暮⒆有ψ琶枋觯倚睦镉行┱鸩?。
一个一千来平方米的空间,让被压抑惯了的孩子有畅快呼吸的感觉,成为生活里的念想,对少年们自然是一份幸运。但这句话的后半部分又呈现了他们生活里真实而残酷的一面。过去两三个月,我一直在这家叫“抓马教育”的机构里采访,试图了解教育戏剧究竟是怎么回事,一个看似“做戏”的地方,如何成了孩子们的思辨场、模拟“戏台”、心理疗愈所,和更多意象的公共空间?
5月初,搜到抓马出品的新戏《我是谁?》的信息,勾起我很大的兴趣。此前提到少儿戏剧,更多是那类把童话或经典名著复刻后搬上舞台的作品,妆造华丽,台词和原著相差无几。
但《我是谁?》和随后上演的《狂_人日记》,却让很多成年观众也受到心灵“暴击”。用演员蔓蔓的话说,戏里有“看不见的父母,不作为的学校,无法停下的大脑”:网暴、造黄谣、校园小团体,电子产品侵蚀、消费陷阱、代际鸿沟,系统对个体的压制等,这些极少在公开舞台上表现的社会现象,被这群8到17岁的孩子直白地演绎出来,充满了少年对世界的呼喊。
作家阿乙从戏里品出了一些《飞越疯人院》的意味。“为什么他们能触达得这么深?想是不同的教育结出了不同的果实。”但我也在剧场外听到了另一种反馈,“戏在艺术上很完整??杀泶锾锌崃税??如果现实是这样,不是社会有病吗?有必要挖掘得这么深吗?”
这正好是国内受众对教育戏剧和抓马两种较为典型的认知。16年前创始的抓马教育,引入英国的教育戏剧理念。他们笃信,孩子从童年起就需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,观察和接触真实的世界,通过戏剧来打开自己。
这样的说法还是难免抽象,现场体验最直观:7月,我在抓马旁听了两堂故事课?!兑馆骸方彩龉⒂酶髦盅峡岱绞窖盗芬馆悍⒊鲎蠲赖奶渖弧逗旃怼防锏那喙碜栽赋涞薄岸袢恕?,成全红鬼被村民喜欢、想当英雄的愿望,令两人都面临灵魂的拷问。选择这样的故事,背后是引导者(老师)对当下“鸡娃”、过度竞争,以及社会评价与个人需求、友谊与荣誉发生冲突的思考,他们希望通过进入不同角色,孩子们能学会在遇到故事里的情境和冲突时,我会怎么做?别人又怎么想怎么做?所有的想法都不会遭到对错是非的评判,但老师鼓励每个孩子表达。
可一定要选所谓“暗黑”的题材吗?这么小的孩子,是否能消化处理那么复杂深邃的信息?这样的声音这些年不曾止歇?!跋肪绫纠淳褪且赜ψ陨矶陨缁岬墓厍校皇翘颖?。”抓马常驻编剧克里斯和艺术总监曹曦都觉得,许多成年人低估了孩子。“理解黑暗和扭曲,也就更能寻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光明。何况,今天的孩子直面互联网,不教会他们辨析,更容易被吞噬。”
多年来,克里斯写了近20部反映中国教育和现实的戏剧,培训了大量中国老师;曹曦是青春期团员忠实的倾听者,这两年越发关注孩子们的心理状况,不光与家长交流,也在做实质性的介入活动——譬如发动大孩子教小朋友如何健康使用手机;创始人王威有感于不同教育模式对孩子的冲击,志愿为家庭做孩子个性分析和长线的学业规划。
这些似乎已经超越了一家看似关乎戏剧和艺术教育的机构的功能,但他们又觉得这些是当下最为紧迫和需要的。“希望那些真挚热烈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,能感受到欢迎和温暖?!?/p>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