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于洋(1930-2025),山东,演员、导演
演员于洋演过各种各样的英雄:《山间铃响马帮来》里英勇顽强的苗族青年黛乌、《英雄虎胆》里忠诚机智的侦察科长曾泰、《青春之歌》里敦厚质朴的江华、《暴风骤雨》里敢于揭露地主阴谋的肖祥…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于洋的照片悬挂在大大小小的影院里,是不折不扣的“男一号”。“我们的青春过得非常有意义,因为我们追求的是过好日子,是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过好日子。”
那个年代谈不上科班出身,12岁经人介绍去一部儿童片试镜时,于洋只是为了赚点钱,减轻母亲的负担。1930年他出生在山东黄县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,父亲闯关东病死关外,母亲带着他颠沛流离,在东北靠帮佣度日。接触电影后,于洋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,1947年参演《留下他打老蒋》,他才正式成为一名演员。
那个年代条件有限,冬天时睫毛上都粘着冰花。也没钱做特效,炼钢炉里的火光只能用红绸布代替,红绸布结了冰,于洋就赤脚一遍遍在上面走,血泡磨破后,雪地里都是红脚印。
于洋能吃苦,性格也刚猛。拍摄《桥》时,朝鲜族同事喜欢玩摔跤,一连赢了好几个人,于洋不服气,上去一决高下,结果同事被摔到板凳上断了三根肋骨。后来于洋用两块五的月津贴给同事买了花生和水果,还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:“我一辈子都在和自己的个人英雄主义作斗争。”
1977年,于洋转行做导演,之后十年拍摄了《万里征途》《戴手铐的旅客》等作品。在后者中,警察成逃犯、昔日同事反目成仇,好莱坞式的剧情搭配火车追捕、山野格斗的武打场面,既有伤痕文学的反思精神,又超前地探索了商业类型片的可能。“好的电影,要有好的故事,好的情节,好的风光,好的动作,好的音乐。”于洋以超越时代的敏锐,将故事地点由西北搬到了云南,将原作中的小男孩换成了傣族小女孩,还邀请作曲家王立平创作了至今流传的片尾曲《驼铃》:送战友,踏征程……
1990年代之后,于洋逐渐淡出了银幕,退休的他爱上了钓鱼。开始时常常枯坐一天,毫无收获,后来钓多了,慢慢上道。有一回在颐和园,于洋和荣高棠、谢添、马季一起钓鱼,两个小时,荣高棠钓起来好几条鱼,其他三人却两手空空。谢添开玩笑说要下去捞,马季当场说起了相声:这儿的鱼也会拍马屁,总往当官儿的那儿跑!老朋友们相继离世,于洋也进入生命的暮年。他写了首诗:“春天后面不是秋,何必为年龄发愁?只要在秋霜里结好果实,又何必在春花面前害羞。”2025年3月1日,于洋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去世,享年94岁。


